一、2019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1、毕业生规模
2019届共有毕业生2014人;其中本科生1756;硕士研究生258人。各院系分专业、分学历毕业生人数如下表:
院系
|
专业方向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合计
|
中国画系
|
中国画
|
47
|
28
|
98
|
书法
|
23
|
合计
|
70
|
油画系
|
油画
|
64
|
48
|
112
|
版画系
|
版画艺术
|
42
|
16
|
92
|
版画与印刷设计
|
34
|
合计
|
76
|
雕塑系
|
雕塑艺术
|
62
|
14
|
76
|
设计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27
|
78
|
385
|
工业设计
|
26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53
|
环境设计
|
86
|
视觉传达设计
|
32
|
数字媒体艺术
|
27
|
设计策划与管理
|
31
|
设计史论
|
25
|
合计
|
307
|
手工艺术学院
|
工艺美术
|
82
|
17
|
119
|
漆画
|
20
|
合计
|
102
|
影视动画学院
|
动漫产品设计
|
35
|
14
|
235
|
互动媒体设计
|
30
|
影视动画艺术
|
71
|
影视动画编导
|
26
|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
27
|
影视制作艺术
|
32
|
合计
|
221
|
建筑艺术系
|
风景园林
|
23
|
11
|
58
|
建筑设计
|
24
|
合计
|
47
|
美术教育系
|
室内外空间拓展设计
|
27
|
14
|
173
|
水彩画
|
26
|
综合艺术
|
29
|
美术教育
|
27
|
平面设计
|
50
|
合计
|
159
|
美术学系
|
美术史论
|
28
|
99
|
|
艺术策理与管理
|
26
|
艺术与学问遗产
|
29
|
合计
|
83
|
新媒体艺术系
|
新媒体艺术
|
48
|
4
|
112
|
图片摄影
|
32
|
影视摄影
|
28
|
合计
|
108
|
公共艺术学院
|
出版媒介设计
|
55
|
1
|
475
|
公共艺术
|
73
|
会展艺术设计
|
28
|
照明艺术设计
|
28
|
景观艺术
|
55
|
装饰艺术
|
29
|
壁画艺术
|
48
|
综合绘画
|
40
|
商业插画
|
30
|
游戏设计
|
62
|
会展策划与管理
|
26
|
合计
|
474
|
分布
|
本科
|
人数
|
比例
|
硕士研究生
|
人数
|
比例
|
东部及沿海
|
广东:80 山东:45
河北:58 江苏:45
福建:27 浙江:38
黑龙江:10 辽宁:15吉林:7 天津:4 北京:6 海南:3
上海:0
|
338
|
19.24%
|
山东:6 江苏:10
黑龙江:4 河北:12
广东:6 辽宁:4 福建:1 吉林:1
浙江:2 北京:0
上海:0 海南:1
|
46
|
17.82%
|
中部
|
湖南:79 河南:48
山西:38 湖北:24
安徽:39 广西:28
江西:26 内蒙古:7
|
289
|
16.45%
|
湖南:18 河南:20
湖北:5 山西:21
江西:4 安徽:2
广西: 2 内蒙古:2
|
74
|
28.68%
|
西部
|
重庆:775 四川:234
甘肃:18 云南:32
贵州:26 陕西:9
新疆:18 宁夏:12 青海:3 西藏:2
|
1129
|
64.29%
|
重庆:70 四川:40
贵州:5 云南:7
甘肃:5 宁夏:1
新疆:8 青海:1
陕西:1
|
138
|
53.48%
|
2.毕业生生源结构
性别
|
本科
|
硕士研究生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男
|
478
|
27.22%
|
89
|
34.49%
|
女
|
1278
|
72.78%
|
169
|
65.51%
|
就业性质
|
2018届
|
2019届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机关
|
11
|
0.5%
|
19
|
0.94%
|
事业单位
|
82
|
3.78%
|
41
|
2.03%
|
国有、三资企业
|
74
|
3.41%
|
39
|
1.93%
|
非公有制企业
|
548
|
25.32%
|
328
|
16.28%
|
部队
|
2
|
0.09%
|
0
|
0
|
地方基层项目
|
2
|
0.09%
|
6
|
0.29%
|
自主创业
|
223
|
10.6%
|
98
|
4.86%
|
升学
|
165
|
7.62%
|
124
|
6.15%
|
出国
|
49
|
2.26%
|
66
|
3.29%
|
与2018届相比,2019届本科生东部及沿海生源下降了6.1%,中部生源下降了3.47%,西部生源增加了9.57%;研究生东部及沿海生源下降了0.68%,中部生源下降了1.27%,西部生源增加了1.95%。2019届本科毕业生招生生源前五名的地区分别是:重庆市:775人,四川省:234人,广东省:80人,湖南省:79人,河北省:58人;2019届毕业研究生招生生源前五名的地区分别是:重庆市:70人,四川省:40人,山西省:21人,湖南省:18人,河北省:12人。
3、毕业生性别结构
就业地域
|
省份分布
|
人数
|
比例
|
东部及沿海
|
广东:149 山东:83
浙江:49 江苏:53
福建:32 河北:74
黑龙江:19 辽宁:17北京: 17 上海:3
天津:7 吉林:14
海南:6
|
526
|
26.87%
|
中部
|
河南:61 湖南:123山西:58 广西:41
湖北:33 江西:20
安徽:33 内蒙古:5
|
374
|
19.11%
|
西部
|
重庆:627 四川:286
云南:35 贵州:39
甘肃:31 宁夏:13 陕西:4 青海:3
新疆:18 西藏:1
|
1057
|
54.02%
|
较之2018届,201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女生比例均有一定程度增加,本科毕业生女生增加了1.27%,毕业研究生女生增加了1.29%。
4、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2019年12月,研究生就业率90.7%,本科生就业率87.07%,与2018届基本持平。从总体上看,我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系科专业特点造成就业选择方式不一。传统绘画学科毕业生以职业艺术家为主要导向,主要集中在自由职业方面;而设计学科因为有着广泛的用人市场,较多选择签约等就业方式。
二是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成为主要的就业趋势。随着党和国家及其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创业条件,通过注册企业、成立工作室等方式,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学生成为就业趋势。
三是2019届本科生毕业生选择升学、出国等继续学习的同学较多,突破10%,保持稳定趋势,达到10.76%。较多学生把升学、出国等进一步提升自己作为毕业时的重要选择。待就业毕业生以及毕业年度升学、出国未成功的毕业生,绝大多数的意愿是再做一年的努力。
四是就业选择的滞后性。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学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离校待就业的毕业生后续服务工作。
5、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就业地域
|
省份分布
|
人数
|
比例
|
东部及沿海
|
广东:149 山东:83
浙江:49 江苏:53
福建:32 河北:74
黑龙江:19 辽宁:17北京: 17 上海:3
天津:7 吉林:14
海南:6
|
526
|
26.87%
|
中部
|
河南:61 湖南:123山西:58 广西:41
湖北:33 江西:20
安徽:33 内蒙古:5
|
374
|
19.11%
|
西部
|
重庆:627 四川:286
云南:35 贵州:39
甘肃:31 宁夏:13 陕西:4 青海:3
新疆:18 西藏:1
|
1057
|
54.02%
|
就业地域
|
省份分布
|
人数
|
比例
|
东部及沿海
|
广东:149 山东:83
浙江:49 江苏:53
福建:32 河北:74
黑龙江:19 辽宁:17北京: 17 上海:3
天津:7 吉林:14
海南:6
|
526
|
26.87%
|
中部
|
河南:61 湖南:123山西:58 广西:41
湖北:33 江西:20
安徽:33 内蒙古:5
|
374
|
19.11%
|
西部
|
重庆:627 四川:286
云南:35 贵州:39
甘肃:31 宁夏:13 陕西:4 青海:3
新疆:18 西藏:1
|
1057
|
54.02%
|
就业地域
|
省份分布
|
人数
|
比例
|
东部及沿海
|
广东:149 山东:83
浙江:49 江苏:53
福建:32 河北:74
黑龙江:19 辽宁:17北京: 17 上海:3
天津:7 吉林:14
海南:6
|
526
|
26.87%
|
中部
|
河南:61 湖南:123山西:58 广西:41
湖北:33 江西:20
安徽:33 内蒙古:5
|
374
|
19.11%
|
西部
|
重庆:627 四川:286
云南:35 贵州:39
甘肃:31 宁夏:13 陕西:4 青海:3
新疆:18 西藏:1
|
1057
|
54.02%
|
从总体上看,我校毕业生签约的主要单位是非公有制企业。随着非公有制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适应我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学问创意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我校毕业生主要流向的用人市场。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学校。随着学校对基层就业工作的力度的加大,2019届毕业生到地方基层项目就业的人数和比例有大幅度的提升。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更加理性,比例保持在5%左右。同时,升学、出国比例继续保持在10%以上。
6、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不含升学、出国)
就业地域
|
省份分布
|
人数
|
比例
|
东部及沿海
|
广东:149 山东:83
浙江:49 江苏:53
福建:32 河北:74
黑龙江:19 辽宁:17北京: 17 上海:3
天津:7 吉林:14
海南:6
|
526
|
26.87%
|
中部
|
河南:61 湖南:123山西:58 广西:41
湖北:33 江西:20
安徽:33 内蒙古:5
|
374
|
19.11%
|
西部
|
重庆:627 四川:286
云南:35 贵州:39
甘肃:31 宁夏:13 陕西:4 青海:3
新疆:18 西藏:1
|
1057
|
54.02%
|
随着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我校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比例大幅度增加,选择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毕业生比例比2018届下降了14.67%,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增加了32.82%。从全国范围看,毕业生就业地域排名前5的地域是:重庆市:627人,四川省:286人,广东省:149人,湖南:123人,山东:83人。
对比生源和就业两个维度,说明重庆对人才的聚集度和吸引力最高,处于人才净流入,重庆的人才红利有效的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也说明重庆加大留渝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红利和教育引导力度是有效的。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也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